第六百六十章 人生的追求(2 / 3)

老,签名应该没问题。”

“欸,那感情好,谢谢老哥。”廖成凯感激得说道。

因为他也想要个签名啊,毕竟这位可是大科学家,能载入史册的那种。

这时,也来到了一个门前。

那位科技部的合作人员上前按了按门铃。

不多时,防盗门打开,开门的是一个三四十的中年女性,应该是屠老的护工。

房间的格局是三居室,挺老的房子,让廖成凯印象最深的就是书特别多。

连客厅都有一角都摆满了书,也不知道书房里究竟有多少。

沙发上坐着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妇人,虽然脸上褶皱挺多,但笑起来很和蔼可亲的样子。

初次见面,先是科技部的工作人员给双方介绍,然后简单聊了会,便开始了采访工作。

摄像机打开。

廖成凯根据王导那里给的剧本问些问题。

“屠老,您求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说来话长了。”屠老渐渐陷入回忆当中,思绪也不断涌起。

“我16岁那年,不幸染病,高烧不退,甚至因此还被迫中止了学业。”

“起初大夫诊断是疟疾,经过仔细观察,大夫又否定了疟疾,确诊是肺结核,让家人惊出一身冷汗,毕竟当年的疟疾死亡率很高。”

廖成凯:“好在现在有了青蒿素,不用再担心疟疾了。”

屠老也是调侃一笑,说道:“也有可能我当时患得是肺结核而不是疟疾,主要是青蒿素这种救命药还在等待我去研究、发现。倘若说我真正得了疟疾倒下,说不定就不会有今日的青蒿素问世了,看来这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

“也是因为那次险些换上疟疾的经历,让我感到庆幸,可庆幸之余又让我做出了一个决定。”

“医药的作用这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51年的时候,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药学专业,开始了我的学医之路。”

对话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最后在离开的时候廖成凯和小黄如愿拿到了屠老的签名,十分喜悦得离开了。

下午的时候,廖成凯、小黄又去采访孙家栋孙老。

只是这次的对象虽然也是坐着,但却是坐在轮椅上。

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廖成凯敬佩不已。

提起孙老,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有人说,翻开孙老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这位当年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如今却是仅存的两位之一。

仔细观察孙老的过往,也是年少成名。

1948年(19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22岁),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29岁),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并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1960年(31岁),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1967年(38岁),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年仅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后面就是开挂的人生了。

廖成凯:“孙老,您老师,您求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孙老虽然腿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