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吃了些苦头,对他而言算是以失败告终。在回师途中,唐太宗对劳师远征深表后悔,回来后提拔褚遂良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后来,又任命他为中书令,褚遂良成了唐代政坛上的重臣。
在贞观二十三年,病重的唐太宗把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他们说“当年汉武帝托孤于霍光,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我以后的事,都托付给你们了。”又转头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为托孤之臣,是因为他是李治最强有力的维护者。前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废黜,朝臣多认为九皇子晋王李治仁厚,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唐太宗更喜欢四皇子魏王李泰。有一天,他对近臣说“昨天青雀投入我的怀抱说‘我到今天才得以成为陛下最亲近的儿子,此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百年之后,一定为陛下杀了他,把王位传给晋王。’父子的伦理,原应当是天性,我见他这样,非常垂怜他。”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都没说什么,唯独褚遂良走上前说“您也是君王。哪有执掌政权的君王,杀死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兄弟的道理呢?”唐太宗幡然醒悟,当天立李治为皇太子。
李治即位后,对褚遂良非常感激,封其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又升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653年,褚遂良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然而李治做梦也想不到,因为立皇后的问题,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绊脚石。
永徽六年,李治想要废黜王皇后,册立武则天为皇后。有一天,他传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四位重臣入内殿开御前会议。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议如何劝谏,但谁也不想放这头一炮,褚遂良主动请缨说“我来吧。我奉先帝遗诏辅佐陛下,如果不尽愚忠,无脸去见先帝。”
李治一开口,就把废后的理由提得很充分“罪莫大于绝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生有皇子,众位卿家意下如何?”
没等别人开口,褚遂良第一个站出来说“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去世之际,曾拉着微臣的手说朕现在将佳儿和佳妇托付给卿。当时陛下也在场,想必听得很清楚。臣没听说皇后犯了什么过错,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会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违背先帝的遗命。”
任凭李治如何解释,褚遂良就是不同意,当天的会议不欢而散。第二天,李治再次召集开会,褚遂良直言不讳地说“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请另选他人。武昭仪曾伺奉过先帝,人人都知道,又怎么能瞒得过呢?倘立她为皇后,天下人将会做何感想呢?”
这句话说到了李治的痛处,他羞愧得没说话。褚遂良却越说越激动“愚臣触犯了圣上的尊严,罪该万死,只愿不辜负先帝的厚恩,哪里还顾性命。”说完把帽子摘了下来,还把上朝时执的手板放到台阶上,说“还陛下这个手板,我要告老还乡!”李治大怒,命令侍卫直接把他架出去。
最终,李治不顾褚遂良等人的反对,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因为违背圣意,被贬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又贬到桂州任都督。武则天还不解气,不久又将他贬为爱州刺史。显庆四年,褚遂良在流放中绝望地死去。
但就是这么恨褚遂良的武则天,都想在死后给他正名。
神龙元年,武则天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下了道遗诏,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这相当于给褚遂良等人平反。武则天当过皇帝之后,阅遍群臣,她虽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却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与忠诚。
但罗逸也知道,褚遂良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这也是他一直以来不曾和褚遂良打交道的原因。
可以说因为刘洎之死是给其惹来是是非非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