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去,如果要拖家带口,你想想,那是多大的规模?这些年下乡的知青,保守估计也在一千万以上,其中与农村户口的人组成家庭的哪怕只有十分之一,那也是百万计的人,要是再生了孩子……”
青松的鸡皮疙瘩又起来了,天啊,这么算下来,一旦知青返城,就要有这么多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吗?
“如果这些人跟着去到城市里,户籍迁不迁呢?不迁的话,管理难度太大;
“要是迁,那就更复杂了。粮食关系怎么处理?就业问题怎么解决?”
青松是彻底陷入沉思了,是,这么一说,如果真的有天知青能回城,那些在农村安家的人,真的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即便是未婚的知青,问题同样多着。城里不可能一下子空出这么多就业岗位来,回城也需要过程。都不愿意待在农村了,到时候谁先回,谁后回,这不是就有矛盾争端吗?再有,谁来决定回去的人选……”
青松脑补一下小安队长握着这么多人“生杀大权”,他会怎么来利用?悚然心惊。
爷俩说着这个,一路走回家里,又跟老爷子提了提。
老爷子叹息一声,是了,无论什么决策,不只是一个口号或者一行冷冰冰的字体,那是关系到无数人命运的。
“我也在这件事,这事最表面的,是要做好相关的管理政策,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但最深层的解决方法,还是要有足够的社会岗位来安置这些人。”
而光实现这一点,只靠官方是不行的,还真需要整个社会发挥职能,“生产”出更多的岗位。
青松听着可不是这个道理?
“可现在除了机关单位,余下的岗位也都是国营工厂,要想让社会更广泛地参与,那就只有……”
他张了张嘴,想起了父亲说过的情景民族资本注入工厂,私人经济野蛮生长……
他捂了捂胸口,世界会不会变化得超出他的想象?
他带着这样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情,所见的就全然不同了。
他看着上工的时间里,三姑六婆们把磨洋工玩出了花样,玩出了新高度,不由想得深了些。
“纪叔,我以前上课,听老师讲劳动人民,他们都是勤劳肯干的,
可为什么……”
“你看到他们磨洋工,就觉着他们偷奸耍滑,好吃懒做吗?”
那倒不是啦!只是为什么有勤劳名声的人,却躲着记分员的视线,本来一小时能干好的事情,偏偏要干上大半天呢?
“……而且大家本来就穷,好好干,多收成点粮食,不也能改善生活吗?”
这个想法当然没错,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越是穷,越要不惜力才是。
“你说的这个逻辑,是建立在劳动与收获成正比的情况下,也就是你有一分付出,也就有一分的所得。你再想想如今队里的分配政策,能保证劳动与收获的正比关系吗?”
不能吗?干的任何活计,不都是要体现在工分上吗?干得多,干得好,自然工分也高,分粮和分钱的时候得到的也多。
纪东方摇摇头“工分自然是一方面,可工分能拉开的差距,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就拿咱们队里来说吧,分配的制度是人六工四的原则。”
青松顿时有点开窍了“也就是人口多的人家,其实是占优势的。”
不错,人六工四,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分配中,有六成要按人头平均分配。
“一百斤的收获里,有六十斤要按照人头分下去,你家老老少少十来个,他家满打满算就一家三口,公平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然公平,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总不能让十口之家和三口之家吃一样多的粮食。可人心不会这么考量啊,那三口之家就会想了,凭什么他们占那么多,我占这么少呢?”
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