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国产工业软件消失的三十年(1)(2 / 2)

有汉化和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有些方面国产工业软件的优势还比较明显。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产工业软件平均市场占有率在25左右,其中个别专项领域曾达到45左右,数千家的各类各样的国产工业软件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进入了黄金时代。

但看似繁荣的市场化非但没有助推国产工业软件崛起,反而将北京利玛等先行者推入深渊。因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这些工业软件叫好不叫座。

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处于边奔跑边修补的状态,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是人力密集型、粗放式增长,赶上了平均10以上的gd增幅,才经营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但老板们对企业运营的认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更不用谈信息化水平。

所以,市场需求看似旺盛,真正买单的却不多,价格要不上去。连北京利玛在内的头部企业盈利状况都不乐观,甚至连年亏损,研发投入无力,更不用谈跟着它喝汤的小弟们。

此外,行业恶性竞争也让盈利前景雪上加霜,这一点在国产cad软件上尤为突出。1997年,北京举办了首届cad应用工程博览会,国产cad企业集体亮相,阵容之庞大让国内外眼前一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全国从事cad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已达到300余家。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自为战、恶性竞争,大家哪怕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也能从今天多个互联网公司的互相争斗中一窥企业大战时的惨烈内耗。降价原本是正常的商业竞争手段,但很快就失控了。

市场上国产cad软件价格从近万元掉到了不足5000,把整个行业吓了一跳,很多企业叫苦不迭。有人甚至干脆以500一套的白菜价格抛售绘图软件,同行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

产品重复、恶性压价、利润微薄是国产软件产业的内忧。偏偏这个时候,国外工业软件企业也强势入侵,带来了更大的外患。那个年代,外企在资金和资本运营经验上天然就比国内企业丰富,虽然当时还没有什么现在流行的“用户黏性”、“流量至上”等通俗易懂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