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夜无月(代后记)(1 / 3)

似箭如梭 何夜无月yc 3336 字 2021-11-05

我要写一本长篇故事的想法由来已久,这大概要追溯到高中时期,不过大多只是想想,阅历不够时间也不允许,我的笔力无法撑起那么庞大的叙事,所以这些想法只能作为未来的议程。

想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我真正动笔的诱因是大学班主任的一次忠告。她是教我们公共政策的老师,时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某次读书交流会上赐读了我高中时期的习作,给了我最难忘的批评和建议:

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小打小闹,一家一姓的得失,要还原大环境和时代,言之有物,不要纠结于对割裂的个体的表达,也要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本质表达,缺乏思想性的作品是没有深度的。

我们的大环境和时代到底是怎么样的?怎样写出反映这些东西的作品?脑是萎缩的,心是空荡荡的,我又如何下笔呢?

我起初尝试去写一些寓言故事,不过马上就发现这是一条不归路,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前人之述备矣,后人难以推陈出新,只得作罢。直到后来我决定用一篇描写高中时代的习作练练手,以小喻大,拨开云雾见青天,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写作形式。

于是从2017年4月初开始动笔写这个故事,期间拿起放下,持续了三年,有时候是单纯的静不下心来,这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关,我并不想说是没时间写;有的时候确实没有表达欲望,伏在案前,端坐在电脑面前一个下午,想破脑袋也憋不出几个字来,这让我写作的信心和动力消磨殆尽。

由于写下不同章节的时间有所不同,跨时很大,期间经历过很多事情,心境也难免会发生变化,看过的书和电影、听过的歌、经过的地方、感动的故事、遇到过的朋友、想念的远方、流过的泪光,统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影响改变当前正在写的内容。笔锋显露还是收敛,风格着重叙事还是议论,完全看某个时间段的状态。

在小说叙事中,我擅自加入了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知识分子(大学生)的迷茫、消费娱乐、亲子(家庭)关系、性别分化、友情爱情等元素,这些都源于自己的所见所想,也是我想让读者朋友们看到的东西,有些写的浅尝辄止,有些写的发散深入,还有一些不敢写不能写。

写东西经常是没日没夜的,自由得空空荡荡,落寞如影随形。我在文字里流浪,看着笔下搭建的剧场,把回忆当做胶片放送,将当前日后的悲伤、快乐、疲惫、不安和虚无等诸多感觉一并投影出来,哭了又笑,写了又改,以期用文字散发的理想之光救赎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世界的某些悲观。

文字就像一部时间机器,能够让我保留着我的青春,在多年后,即使物是人非,我还可以翻来重温。虽然它们平平淡淡,波诡云谲、跌宕起伏的情节统统都没有,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近乎于无,但那就是我的生活,我的学生时代。

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少年时喜欢看武侠小说,长大后喜欢看玄幻小说,只图一个安逸和爽,却不知每一种文艺作品都有其价值输出,潜移默化,充斥着市场,麻痹得让人难以察觉。

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要么谈虎色变要么谈笑风生的性教育,对学生进行婚恋、独立思考的教育也一直是比较困难而隐晦的事情。我本来可以独善其身的,不问不想不说不看不管,但我深感作为一个(业余)作者的社会责任,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

我们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迟早要懂男女之事,你不可能永远避讳跟他们谈爱情,也不可能永远向他们欺瞒世界的秩序和规则,我们不能总是用消费娱乐的陷阱来“保护”我们祖国的花朵或者韭菜,虽然市场就是这么做的。

文化思想阵地,舆论的战场,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在爱情观、世界观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学校不去教育学生独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