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1 / 2)

到西汉末年,有人发现了秦朝以前、用篆文写的古书。古书和“今书”的不同,就更让人质疑了。随后,出现了大量古书(后世证明大多是伪造),于是古文经学兴起。它的主要思想是:溯本求源,寻求经典的本来意义,而不管时代的变化。

今文经学是学校的官方教材,一直到东汉都是如此,而古文经学则在民间流传。

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让儒学遭到巨大挑战。王莽是当时儒家学者一致认同的“新圣人”,按儒家的“天道”轮替,和平地取代了西汉。然后,他又按儒家的理想,进行社会大变革,结果却是“前所未有”的大失败。这场失败可以说是儒学的一次“完败”,刻骨铭心。

自王莽以后,儒家学者就闭口不再谈“天道”,也不谈改革了。今文经学不再谈改革,就只是官场的敲门砖,没有了活力。而“读书人贵族”也失去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宏伟志向,人生奋斗的目标变得模糊。“与世无争”的古文经学就更加盛行了。

建立东汉的刘秀,是个从儒家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上台后,更加强化了儒学的地位。公元56年,他“宣布图谶于天下”,将谶纬之学官方化了。谶[]是预示吉凶的隐语,也就是预言,发展到现代就是求签。纬是纬书,与经书并列,是将孔子神化的一类书。说白了,纬书就是孔子创造世界的“《圣经》”。

公元79年,东汉召开国经学讨论会,即白虎观会议。会议统一思想,将谶纬与原来的今文经学融合,成为了学校的法定教材。与此同时,基于儒学的国家祭祀体系也建立起来了,如封禅、明堂、郊祀祭天等等。可见这时,儒学的宗教氛围非常浓厚,已经变成了“儒教”,并且是东汉的国教。

与西方做一个对比,儒教相当于“基督教”,儒家学校就相当于“修道院”,而读书人就是“修道士”。东汉的政府官员清一色都是“修道士”,可见东汉是****的国家,是儒教的专政!其中士族相当于“红衣主教”,是儒教专政中最核心的权贵。

如同西方的“中世纪”,在****的体制下,“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思想上“不可置疑”,武力上也“无可匹敌”。因此这种体制,就像是一块大铁板,难以撼动。西方用了整整1000年才走出中世纪,中国又会如何呢?

我突然明白了,这场折磨中国长达400年的巨大“浩劫”,就是中国人试图打破儒教专政,努力走出“中世纪”的艰难抗争。

宦官“干政”,可以说是最直接抗争!

宦官大多出自平民(除了少量处以宫刑的罪臣外),而不是儒教“修道士”。宦官并不是只会“低三下四”照顾主子的佣人,而是负责宫中事务,甚至掌管军队的内朝官员。他们的实际执政能力未必比只重道德的“修道士”差,比如造纸的蔡伦就是负责供应宫中物品的宦官。

东汉末年(178年),在宦官的支持下,汉灵帝设立了鸿都门学。这所学校,不学儒家经典,而是以辞、赋、书、画等文艺为主要内容,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当官。开办非“儒学”的学校,可以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儒教“专政”的根基。这也就是“党人”为什么如此痛恨宦官,非要把他们赶尽杀绝的原因了。

顺带一句,偏文学艺术的鸿都门学,出乎意料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文艺天赋。这使得魏晋以后,文艺得以蓬勃发展,远超汉朝。

这时,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但一直水土不服。而中国本土的道家,受到了这个外来宗教的极大影响,发展形成了道教。184年,席卷国的黄巾起义,就是道教对儒教专政的一次宗教革命!

有人说,不对啊,黄巾起义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要知道,黄巾起义的原计划是“勾结”宦官,在京师洛阳起事,可见它的成员构成,绝不是只有农民那么单纯。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