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安眼中格物就是科学,应该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需要分门别类的去展开研究,而中国的传统科学恰恰缺少这一点。
中国传统科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双方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中国人很早就把科技当作是生产力的来源是一种应用科学,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科学严格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
它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把“与天斗与地斗”的丰富经验记录下来,经过口口相传或是粗糙的记录下来。
这种科学只是停留在手工技术方面,农业,以及医学上,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还未上升到理性阶段。
这也是为何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
当然科学的书籍不是没有,比如几十年后的《武经总要》《梦溪笔谈》,还有成书较早的《齐民要术》等等。
但这距离系统化的分析,理论界和实践还相去甚远。
叶安一心要打造格物,就难以避免的要进行科学的划分,也就是系统性的分类,并组织研究和实验。
这是一个漫长的构成,非一时之功能够解决的。
但东方人有着自己特有的严谨与天赋,在科学上几乎是掉打还未开化的西方人,而有一点叶安现在就可以肯定。
一旦东方出现完整性的科学系统和理论实践系统,华夏的科学发展会出现质的飞跃。
数学是科学之母,应用科学是发展格物的基础,而这两样都是华夏民族的巨大优势,当格物在大宋大行其道的时候,汉家文明的发展将会进入另一个快车道。
而眼下的这个时代正是发展格物的最好时代,科学的体系一旦形成,对生产力的促进会使实用主义的大宋王朝疯狂发展。
至于未来会如何,叶安已经无法预测,也不会去思考这个“正变量”的过程和结果。
而钱涛这样的人才就是他所期翼的存在,他需要吸引大量已经有格物知识的人成为自己学派的拥护者,并且还要培养更多对格物感兴趣的人成为格物学者,如此一来格物才会壮大。
人是一切的根本,不可能指望叶安自己与秦慕慕两人完成这个时代的科学建设。
严格的来说格物并不是科学,只是传统儒学中的一部分,而儒学是汉家王朝的学术根基,所以叶安从未想过脱离儒学而独自发展格物。
你指望一群不识字的人搞科学,无异于痴人说梦!
今日三司之行中有了意外收获,这让叶安大为感叹世事无常,没想到去往三司编篡新的榷茶之法时居然能得到钱涛这个格物之才。
当然更让他想不到的是钱涛这个钱家的外房衙内居然也过的不怎么样,但却对格物如此上心,这让叶安开始怀疑,是不是大宋的读书人中有不少和他类似的情况。
在他的印象中,古代的读书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钱涛打破了他对古代读书人的固有认知。
而三司之行也让叶安开了眼界,他不是没来过三司,但每次都是公事匆匆而来,匆匆而走,但今日不同,他是来当值的。
茶榷务虽然是个差遣,但毕竟是刘娥给的正官,在三司中地位算不得低,再加上范雍的照顾,三司官吏不敢怠慢。
在三司衙门中专门给叶安开了一间公廨作为他的签押房,也作为正官的办公场所。
“恭迎叶侯!”在门口小吏谄媚的笑容中叶安进入属于自己的签押房。
房中几个三司官员已经在此等待,见叶安这位正官进入,纷纷放下手中从崇文院中调来有关茶榷法的文卷。
从这些官吏的状态叶安便知道范雍给了面子,能在上官到来之前便准备文卷,熟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