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一日。
天虽寒,地虽冻,东方却旭日火红,冉冉升起,且万里无云,正是朗朗晴空。
金陵皇城,奉天殿。
今日是一旬一次的大朝会,六品以上的京官,四品以上的外放官员在京者,都需入朝。
群臣静列在下,寂静无声,永乐皇帝,高高在上,端坐龙椅,面色肃然。
郑和恭敬的站在龙椅侧,手捧圣旨,也是一言不发。
叮嗡~叮嗡~
殿外清澈悠扬的铜罄音传来,是钦天监的报时官敲响了铜罄。
辰时。
辰为龙,青龙抬头,吉时已到。
郑和捧着圣旨对永乐帝深深一躬,站起身来,打开圣旨,面色庄重,声音肃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驭极十年,驱除鞑虏,振兴中原,夙兴夜寐,未敢有丝毫懈怠。
今,海晏河清,四方宾服,万民皆安,朕之幸,万民之幸。
饮水者,思其源;承恩者,报以德。
朕存于天地,立为人皇,赖承父母生养之恩德也。
朕之父,太祖高皇帝。
朕之母,孝慈高皇后。
为感其生育之恩德,于永乐三年,敕造大报恩寺于聚宝山,历时七年,今已竣工。
朕当亲往,诚心以拜,群臣皆随朕往。
辰时起身,巳时出宫,午时至大报恩寺,未时祭拜,申时礼毕,酉时设宴,普天同庆。
钦此。”
郑和宣旨完毕,收起圣旨,捧在手中,恭敬下拜,下列群臣也皆恭敬下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乐皇帝朱棣缓缓起身,面色虽冷,嘴角却带着一丝笑意,不知是冷笑还是嘲笑,也不知是笑别人还是笑自己,抬手虚扶,
“众卿家平身。”
“谢皇上。”
众位大臣站起身来,朱棣瞥了眼下方低头静立的众臣,沉生喊道,
“礼部尚书陈知礼。”
前排一位胡子花白的大臣侧身走出,静等皇命。
“带着众位臣子去礼部,你礼部按照一应流程准备,三刻钟后在洪武门前列阵。”
“臣遵旨。”
礼部尚书陈知礼领了皇命,躬身一礼,缓步退出奉天殿,领着众位臣子,向礼部走去,奉天殿内,只剩下朱棣和郑和两人。
“三保。”
“臣在。”
朱棣声音冷峻,
“这天下,有多少人,会不耻朕这个皇帝?”
郑和转身坚定地回到,
“天下万民,有房屋可住,有衣衫蔽体,有田地可耕,不用困苦潦倒,卖儿鬻女,皆是皇帝功劳,自会明白皇帝苦心。”
静坐在龙椅上的朱棣面容萧瑟,嘴角还挂着莫名的笑意,比之方才,多了一丝苦涩,嗤笑着说到,
“朕百年之后,到了阴曹地府,万千罪恶都可以偿还,但却无颜再面对母亲。”
郑和躬身下跪,扬起头,看着朱棣,声音轻缓又坚定,即是劝解也是安慰,
“臣夕日在皇城中,曾侍奉碽妃三年,先碽妃温婉善良,有您这样的后人,九泉之下,必定也是极为欢喜,皇上还请勿要自责。”
“可是,朕却不认她。”
郑和默然。
皇帝近日烦心事极多,先是汉王,又是太子,承恩寺中还有前建文帝朱允炆,这几个人无论哪一个问了问题,都会动摇大明根基。
可皇帝今日的萧瑟,和这三个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只是因为两个字。
正统。
当今天下,因“正统”二字受难者,并非只有永乐皇帝朱棣一人。
正统二子,可从嫡庶见分晓。
嫡子继承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