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带着一众儿孙,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只顾一门心思扑在田地上。无论到了什么年月,这田地都是庄户人家的根。
太阳一天比一天猛烈,庄稼一天比一天蔫吧,庄户人家的心都快急得冒烟了,哪里还顾得上别的事。
靠山屯的一处水塘,水位已经降到了快见底的地方,露出了大片大片的淤泥。原本河底下生活的鱼、泥鳅和泥螺之类,都被村里人打捞一空。
而另一处的那条小河,水流也变细变窄了许多,眼见着一些原本落在水线以下的石头,都露出了水面来了。
山里倒是有水,但翻山越岭地运过来那么一点点,连塞牙缝都不够,更何况是用来浇地。
镇上南边的港口倒是有水。
但若是从港口那里打水,需要穿过整个镇子、再运到村里。
运输不便不说,单这雇车的成本,日日累计下来,都不比打口井差多少了。
李景福愁得,胡子都白了将近一半儿。
于老爷打算请匠人来打井,但这打井的人手,却迟迟不到。
好在派出去办事的家人还算比较懂事,还晓得先派个人回来送信。
信上说,是那打井的匠人,实在忙不过来。即便于家的管事愿意给匠人加厚定金,人家也坚决不肯让自己加塞儿。
毕竟打井这样的大事儿,涉及到村子的生死存亡,没人会轻易容忍别人插队。
而现在,于家前面,已经排了十六个要打井的村子了。
于老爷听了这话,顿时熄了指望打井抗旱的心思。
十六个村子都排在自己前头呢。
就算一个村子只打一口井,一口井只需要三天时间,那也得小两个月的功夫呢!
两个月不浇水,秧苗早都旱!
更何况,各村子情况不同,地形地势不同。找水源未必那么准,打井也未必只需要三天时间就够了。再加上匠人也不是铁打的,打完一口井,总得休息个一两天,养一养力气。
于老爷左思右想,都觉得这事儿没什么指望了。
为了保住庄稼,于老爷决定,干脆就奢侈一把,从镇子南端的码头那里运水回来浇地好了。
只是这成本实在是高昂,若是细算下来,其实还不如让田地荒着划算呢。
于老爷琢磨了片刻,就让送信回来的家人带了自己的口信回去:
“打井队还是要请的。但咱们不急用,不要跟百姓们争这一时半刻,价格上也不必特意加厚了。”
于家的运水车队,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赶到镇子南端的码头那里去了,请了是码头的棒棒把车上的木桶都装满了水,然后再一趟一趟运回靠山屯里去。
这副景象,简直成了祥云镇一大景观。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