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前往沧州,在沧州待了好几个月。
这期间,秀才进京,被人发现带走,伪造徐尚书跟张侍郎来往的信件。
等他们回京之后,审问了流寇,供出了张侍郎,张侍郎供出了徐尚书,伪造的信件有了用处。
之后戚桓被安排寻找徐尚书被冤枉的证据,戚桓找到了秀才,但秀才被灭口了。
秀才死后不久,张侍郎反口,替徐尚书洗脱罪名,最后“畏罪自杀”。
太子不相信张侍郎是幡然醒悟。
假设张侍郎陷害徐尚书的因果关系成立,那么张侍郎这么多年对徐尚书的不满,怎么可能被单独关了几天,就突然想通了呢?
如果真的容易就想通,这么多年来,多少个安静的夜晚还想不通?
张侍郎的告罪书漏洞百出。
一切都是冲着徐尚书来的。
太子心中有个大胆的想法,只是他觉得,如果这个想法是真的,那么策划这一切的人,简直是丧心病狂。
太子又看向戚桓和韩丹清。
太子“整件事下来,你们心中是怎么想的?”
韩丹清犹豫了一下,看向戚桓。
来宫中的路上,他和戚桓讨论过一个,最后两人想法一致。
戚桓没有犹豫,对太子道“有人以五千左右的为引,如果两次灾银都被抢,那么幕后之人手上就会凭空多了四十万两白银,同时也会让百官和百姓觉得太子难堪大任,撑不起大良国,于太子名声有碍。”
“如果灾银抢夺失败了,就牺牲这五千左右的流寇,以及一个张侍郎陷害徐尚书,目的是,让徐尚书为他所用。”
秀才死了,没有办法证明还有其他人参与了这件事,张侍郎说他是幕后主使,死无对证,他就是。
张侍郎也死了,死前证明了徐尚书的清白,那么,肯定是徐尚书求了某人,这个某人,很有可能就是背后策划这一切的人。
作为帮助徐尚书的条件,某人肯定是将徐尚书收为已用。
徐尚书被迫站队。
站的人不是太子。
只是这个人是谁,他们谁也不知道。
戚桓的想法跟太子的想法不谋而合。
太子感叹“五千人,加一个张侍郎,就为了一个徐尚书,幕后这人还真是大手笔。”
戚桓两人不敢接话。
太子接着,意味不明道“毕竟是个户部尚书,掌管着国库,就算父皇和我知道徐尚书已经为别人所用了,只要徐尚书无错,也奈何不了他。”
如此这般,只要不让人找出问题来,徐尚书给那人带来呢利益,可想而知。
牺牲掉的人,再培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