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科学》文章,最后的冲刺!(求订阅)(4 / 5)

本来之前许秋还试图去接手机理方面的研究,后来发现难度太大,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很多知识,于是就暂时放弃了,选择专攻材料合成、器件加工工艺优化这一块,刚好也和系统的功能相契合。

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完成。

现在科研领域中,多元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常态模式,不需要用自己的短板来挑战其他人的长处。

就像创业一样,想要成功,最好的就是不断打磨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到顶尖。

至于自己的短板,可以通过招一些有能力特化的人,组建一个团队,然后交给团队里的其他人帮忙补充。

&nnald那边还研究了组里的PTB7TH:IEICO标样体系。

&nnald课题组用他们自己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CELIV手段,对标样体系下电荷迁移率数据、界面复合情况、陷阱态分布等进行表征,进而得到光伏器件整体的电荷输运动力学信息,发了一篇JPCL。

他们文章产出的速度,比组里相对划水的田晴都要慢,或许和他们文章中实验的重复性次数做的比较多有关。

这篇文章,许秋没有挂名,不过田晴、陈婉清和魏兴思都挂了名字。

而且,田晴因为辅助帮忙测试了一些前期数据,挂的是二作。

陈婉清带来了蓝河公司那边的消息。

现在蓝河公司已经开发出来了第二代的刮涂机器的原型机,目前正在调试中。

相比于之前的初代刮涂机器,他们对刮刀进行了升级,同时对加热板进行改良,提升了加热基板的均匀性。

最终,用二代刮涂机器刮涂,得到的薄膜厚度的不确定性从原先的±100纳米,缩减到±50纳米以内。

也就是预期200纳米厚的薄厚,通过二代刮涂机器,大致可以做到150250纳米之内,而原先一代刮涂机器,精度大致是100300纳米。

另外,蓝河光电材料公司的发展也很不错,尤其是IDIC系列材料的销量非常好。

可能也是因为许秋《自然·能源》文章的发表,加上魏兴思在大会上的宣传,将IDIC系列材料的名气打响了出去。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单单IDIC、IDICM、IDIC4F这一个系列的三种材料,加起来就销售出去30多克,相关的单体材料也卖出去50多克。

合作课题组的数量,也从原先的几个,迅速膨胀到现在的超过二十多个。

除了之前马薇薇发表的AM子刊文章外,其他课题组也孵化出来不少科研成果,并在实验材料部分提到了蓝河光电材料公司。

不过,许秋估摸着也就是这一波的行情,大概率难以持续。

因为之前是许秋提前和杨钦打了招呼,让他早做准备,所以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IDIC系列材料,基本上是蓝河光电材料公司独有的。

也算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另外几家光电材料公司,比如深城那家,在元旦过后,才补充了IDIC相关材料的货源。

而且,这些购买了IDIC相关材料的课题组,也需要时间把购买的材料给消耗掉,短时间内大概率是不会再复购了。

许秋这周组会就没有汇报,上周器件效率最高做到了16.60,魏兴思已经知道了,而且还安排了“效率冲刺计划”。

韩嘉莹上周主要在撰写PTQ1工作的文章,目标期刊AM,当前进度四成。

邬胜男延续了之前许秋Y1Y4系列材料的工作。

上周她合成出来了自己命名的Y5、Y6、Y7,汇报了Y系列材料一些基础的表征工作,包括核磁共振、元素分析之类的。

像这种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学校公共平台的表征设备,在寒假的时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