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种花家在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可能也会演变成为当下欧美霓虹等发达国家的样子,整个社会非常的两极分化:
顶层的富人拼命的生孩子,为了从中筛选出来一个优秀的继承人,从而稳定住自己家族所在的富人阶层,不至于“富不过三代”;
底层的贫民同样拼命的生孩子,反正全部都穷养,有一个能够“野鸡变凤凰”那就血赚,同样也是为了防止自己的家族“穷不过三代”(灭绝);
而中层的中产,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经过理性分析,很多人选择了不生,生孩子的意愿最低。
田晴依然保持着慢节奏,撰写“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工作的文章,当前进度四成,目标期刊ACSAMI。
陈婉清现在都没什么存在感了,大多数时间都在蓝河那边,不过,学姐看起来状态还挺轻松的,大概去公司上班比在实验室干活要轻松一些吧。
许秋之前和一位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博士毕业的学姐聊天。
这位学姐毕业后去了一家大公司做研发,年薪40W,毕业前待的课题组的工作强度与魏兴思这边相当,差不多8106。
当许秋问起她:“是在实验室搬砖辛苦,还是去上班996辛苦”时,对方笑了笑,毫不犹豫的说:“实验室搬砖辛苦。”
具体的原因,许秋没有追问,不过根据自己的经历,他大致能想明白。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在公司干活有钱拿,而在实验室搬砖几乎没钱,哪怕两者工作强度相同,感受也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一般公司招来的博士,手下都会配有有硕士和本科生帮忙干活,博士自己基本上是不怎么需要干体力活的,只需要指挥手下,把握大方向,处理一些关键问题即可。
而在实验室,博士生、硕士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搬砖的苦力。
就像魏兴思组里,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博士后,工作强度其实没有太大的分别。
博士生的工作强度可能还更高一些,因为课程比较少,而且还有毕业的压力。
许秋没有汇报,周日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大伙儿们分享过了。
韩嘉莹继续撰写H5给体材料的文章,目标期刊JMCA,当前进度五成。
她在组会上讲了讲PTQ1材料的一些表征数据,包括之前送样的核磁数据已经处理完毕。
虽然像聚合物材料做核磁实验,可以分析的东西几乎没有,但根据惯例,这些实验都是需要做的,许秋有时候也会暗自揣测,这或许仪器厂商和期刊公司背后共同串通好的?
现在PTQ1这个工作,数据的完整度大约八成半,只差光源数据。
邬胜男领到了新任务,合成包括COi8DFIC在内的几种受体材料,还有她自己的体系FOIC等。
她负责的杰青基金申请书差不多快要完成,刚好可以腾出精力来做实验。
毕竟,发文章才是她博后期间的重点。
当然,写本子也不能说不重要。
日后邬胜男想要成为独立的科研工作者,也要独自写本子,去申请项目。
只要成果不是惊世骇俗的那种级别,本子写的好坏还是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申请的项目能不能通过。
就算到国外发展,要申请经费,也是需要写申请书的。
总之,搞科研,笔杆子上的技能和实验方面上的技能同样重要。
莫文琳因为许秋上周接手了叠层器件的制备工作,所以没怎么做实验,专心整理基于J2:PCE10:IEICO4F的体系的工作,目标期刊AFM,目前进度三成。
最后,几位本科生汇报,因为临近考试周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