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最新报道的,一种名为COi8DFIC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还挺有意思的,已经被他列入了重点关注的目标。
COi8DFIC的分子结构,有些类似于之前徐正宏课题组在NC文章报道的DBCIC。
中央D单元同样是采用非完全共轭稠环的结构,三个TT单元首先经由碳碳单键连接,在两个连接处,再分别用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延伸出来,和周边的两个TT单元形成一个非共轭的六元环,六元环上的碳原子上是sp3杂化的,可以引入两个侧链。
末端A单元,采用的是许秋他们开发的ICIN2F单元。
这个材料是由国家纳米科学技术中心的李丹课题组开发出来的。
他们连续报道了两个体系,分别是二元的PCE10:COi8DFIC体系,还有三元的PCE10:COi8DFIC:PCBM体系,器件效率分别为12.16和12.77。
两篇文章均发表在Sci. Bull.期刊上,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举国之力推举的一本期刊。
许秋推测他们把工作发表在这里,可能也是有完成上面任务的因素。
当然,他们也算是吃到了一波红利,后面Sci. Bull.变为综合类一区了嘛。
而且,这两篇文章都非常的短,他们发表的格式是“Short&nn(短通讯)”。
本来相较于正常Article格式的文章,Counication就够短的了,一般是三千个单词左右,三到五张图片的样子。
&nrt&nn更夸张,正文只有两页半,全文就一张图片,整合了分子结构、光吸收光谱、荧光光谱、JV特性曲线以及EQE曲线。
不过,实验方面的工作量其实也没少太多,因为其他的表征测试也是做了的,包括光源GIWAXS,电镜TEM、AFM,电荷迁移率SCLC,只是被放在了支持信息中,里面有足足20张图片。
当然,文章短不短的,对许秋来说也无关紧要。
他主要关注到三个点,即COi8DFIC体系具有“超窄禁带宽度”、“高电流密度”、“对膜厚不敏感”的特点。
COi8DFIC的禁带宽度只有1.26电子伏特,光吸收带边可以达到1000纳米,已经接近硅的禁带宽度了,常温下本征半导体硅的禁带宽度为1.12电子伏特。
也因此,基于COi8DFIC二元体系的器件,短路电流密度就高达26毫安每平方厘米,三元体系更是达到了28毫安每平方厘米,比许秋现阶段拿到手的Y系列受体都夸张。
当然,高短路电流密度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开路电压偏低,只有0.68伏特。
不然,给这种电流密度配上一个0.8伏特以上的开路电压,打破现阶段世界纪录的课题组就不是许秋,而是李丹课题组了。
同时,COi8DFIC还兼顾了IDIC系列的优点,在制备厚膜器件时,器件性能的衰减幅度较小。
因此,许秋初步判断,这种材料或许是IEICO4F等近红外受体材料的上位替代,值得进行尝试。
周日。
因为周六加班的缘故,许秋一觉睡到中午才醒。
他取过手机,打算看一眼时间,却发现微信像是被轰炸了一样,全是未读消息,还有一通来自魏兴思的未接来电。
难怪许秋在睡梦中总感觉周围在震动,原来不是错觉,而是手机在震。
他首先看了眼魏老师的来电记录,是早上九点钟的,响铃7声就挂断了,且没有二次拨打。
一般这种情况下,就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可能只是魏兴思突然有了一个科研想法,想和许秋分享一下之类的。
于是,许秋就没有回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