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7章 箫关之下(2 / 4)

寻常大将领兵出战,自是要出于避讳,以及彰显自己‘清贫’,而坐视这些‘志愿部队’吃自己携带的干粮;但刘弘御驾亲征,就不能那么小气了。

——好歹人家也是冲着刘弘御驾亲征,冲着支持老刘家来的!

用此时的价值观来说,就是‘不能让功臣义士寒心’。

而战时机动状态下的士兵消耗,更是让刘弘感到骇然——每人每月两石粟米,这个没错;但除了粟米,军队还要吃肉!

起码五日一次的肉食补充,才能让士卒有足够的体力进行高强度机动,并以水准线以上的体能状态,准备随时可能突发的战斗。

所以,刘弘大军实际上要承担的后勤,并不是原本计划中的‘一万五千人’的份额,即每月三万石军粮,外加各式物资;而是足足十万人的份额,光是军粮,就要每月二十万石!

除了粟米,以及各式酱、醋布、干粮等物资,每个月还需要牛百头,羊五百!

回想起年初,通过扫除关中粮商巨头,才拉回少府府库的六十余万石粟米,以及粮食保护价耗费数个月才得到的十几万石粟米,刘弘顿感一阵心绞痛。

——只要大军在外滞留三个月以上,那安陵杜氏,刘弘就等于白抄了!

刘弘率军出征,从长安到萧关这十几天,就已经消耗了足足十五万石粟米!

后续辎重,也仍旧源源不断的自长安运送而来。

算上其余各式后勤物资,以及在汉室颇为珍贵的牛羊牧畜,大军光是过去十几天的开销,就达到了三千万钱之巨!

按这种情况推算,待等战争平息之时,将有至少一万万五千万钱,近五十万石粟米消失在少府账簿之中。

就这,还只是刘弘这支军队的战时成本;灌婴大军、周灶大军、申屠嘉大军的战时消耗,以及战后的抚恤、安置成本,还没有算在其中。

直到这些具体鲜活的数据,以及肉眼可见的物资消耗摆在眼前,刘弘才更深切的体会到了后世那句名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也正是此次率军出征,让刘弘对汉匈决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一支十万人规模的中央部队,从长安机动到关中边沿,重要就需要耗费三千万钱。

以此作为参考,再换到汉匈大战的情况下推演的话···

心算结果还未得出,刘弘就本能的感受到一丝小钱钱化作空气的揪痛。

——如果汉室派出二十万左右的内陆部队驰援边境,与匈奴人进行一场时间跨度三个月的大战,并在战后进行赏赐、抚恤,就需要起码十万万钱,才能打的住!

这还仅仅是将大军后勤物资耗费约四万万钱,武器军械的折损近二万万钱,以及阵亡将士抚恤、赏赐有功将士的部分计算在内。

因战争而导致的损失,以及战后重建的成本,还没有计入这十万万钱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会使得这份预估呈指数超标。

——三个月之内,战争没能结束怎么办?

——某一方向被突破,需要加派部队怎么办?

——甚至于,中央拿得出那么多钱,但没有粮食了怎么办?

除了这些只要发生,都可能让军费翻番,且有极高可能发生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偶然因素,也会使得战争成本剧增。

如粮食匮乏引发的社会动荡,从而产生的治安维护成本;长期作战导致的农耕产出影响,乃至于内部诸侯王趁机搞事等等等等。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哪怕战争真的只需要十万万,中央也不可能将手中仅有的钱全部砸进去,毕其功于一役。

结合此间种种,刘弘心中有了大概的估算。

——要想发动汉匈决战,试图掌控战略进攻权,汉室中央就要保证二百万万以上可随时挪用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