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这个俱乐部,叫什么名字才好呢?!
脑海中闪过这么个念头的时候,郑建国就见到已经到了车边的叶敏德站住脚步,他便开口道:“在52号停下。”
安迪将车子缓缓停下,郑建国便在下车后看向了叶敏德:“老师,你找我?”
“嗯,你们先上车。”
转头冲着身后的易金枝和沈云辉几个学生说了,叶敏德看到他们进了旁边的车里后,才开口道:“我打算让金枝负责验证你那个霰弹枪法课题,你感觉怎么样?”
霰弹枪法,就是之前郑建国有鉴于目前人类基因组计划进展缓慢,才从记忆里不知哪听来的词提出的设想。
基本理论就是将一条dna打碎后共同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再拼接到一起的过程,类似于此时国内正在修建的羊深高速,分段同时开工最后合拢验收。
当然,就复杂程度来说,dna的拼接和高速路的合拢,那压根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难度。
这不是说高速路施工过程简单,dna的拼接难,而是前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成熟的施工标准,按照标准去执行就完了。
至于dna的打碎再拼接,不说是标准了,单就这个想法要不是郑建国提出的,那搞不好都要被人喷的满头唾沫。
对普通人来说,可以参考用手把豆腐拍碎了再拼回原样的难度。
如果有人说这么做可以发财?
正常人都会认为你脑袋里装的才是豆腐吧?
不过科研工作者并不能算是普通人,遇到这个问题就如同磨豆腐的工匠去思考这种可能性,如果有资金和物力去支持的话,试一试也是没有问题的。
只是,这个设想虽然已经有了很久,郑建国却一直没想着去推动。
这一方面是手上没有合适人选,郑建国目前来说并不缺科研课题,甚至相反的是他手上有大把的项目可以推动,比如可以带歪整个学界的克隆羊猪狗什么的,随便一种动物的项目都能刷到《科学》和《自然》上去。
另一方面则是郑建国既然把孔老二当成了学习的对象,那么单就在子嗣这件事上学还是不够,他已经有了打造自己学术势力,也就是学术门阀阶层。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是郑建国记忆中不知从哪听来的,之所以这么说,还要归咎于他上辈子半吊子的出身——赤脚医生出身的医生,想要理解这句话还是很难的。
甚至是第一次听说生物课这个课程,郑建国都是从儿子上了初中时才听来的,他上高中那会儿别说上过生物课,他在学校里甚至连这门课的名字都没听过。
只是这辈子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者,郑建国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就有了无比深刻的理解,单是一个疫苗的研发就足以这句话的正确!
上辈子里面,郑建国并不懂疫苗的研发过程,可他作为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负责人,对于从天花到狂犬病,再从卡介苗到百日咳,乃至于破伤风和流感以及轮状病毒的疫苗,都是基于人们对于基因层面的了解,也就是基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将生物学推动到了极致的成果。
甚至在郑建国看来,21世纪人类的平均寿命之所以能够达到他上辈子里的75岁,甚至是共和国令人引以为傲的76岁,都源于生物学这门科学高速发展的结果!
因为在1981的这时,人类平均寿命也只有68岁!
也许有人会以为从68到76岁这个阶段只有区区的8年之差,用40年的时间才增加了全人类8年生命,并且还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而来——这也值得说道?
其实以数字来说,8年和68年相比只占了八分之一还多,然而这是生命!
如果在生命的尽头有多活八年的选择,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对于普通人,这个问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