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粗疏。
还有就是明代拟话本和清初《聊斋志异》中都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成功的讽刺作品。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敬梓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鲜明的爱憎,写出了《儒林外史》,“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这个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绵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
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而不作主观的说明,使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
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提,就动人”。
还如小说十七回写“斗方名士”的一段对话:
浦墨卿道:“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比如黄公同赵爷一般的年月日时生的,一个中了进士,却是孤身一人,一个却是子孙满堂,不中进士。这两个人,还是那一个好?我们还是愿做那一个?”
匡超人道:“‘二者不可得兼’。依小弟愚见,还是做赵先生的好。”??浦墨卿道:“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倒底差一个进士。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如今依我的主意,只中进士,不要全福;只做黄公,不做赵爷。可是么?”
支剑峰道;“不是这样说。赵爷虽差着一个进士,而今他大公郎已经高进了,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难道儿子的进士,当不得自己的进士不成?”浦墨卿笑道:“这又不然,先年有一位老先生,儿子已做了大位,他还要科举。后来点名,临监不肯收他。他把卷子掼在地下,恨道:‘为这个小畜生,累我戴个假纱帽!’这样看来,儿子的倒底当不得自己的。”
景兰江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兰江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享名多着哩!”
继续阅读
这里作者写的是当时儒林中很普遍的事情,显然只是如实地反映出来,却把那时文土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非常深刻。
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时,西湖的秀丽景色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而酒店里挂着的透味的羊肉,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等却使他羡慕得喉咙里咽唾沫。
仁宗皇帝的御书又使他马上磕头下拜。
他见了游西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在书店里看到自己的八股选本就打听它的销路。
在这些看来似乎漫不经心的描写里,马二先生思想的迂腐和精神的空虚,已相当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当然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都因合理的夸张.
而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
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他还能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