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记叙苏州市民同阉党的斗争,颂扬为正义而献身的“五义士”。
简而言之就是爱憎分明,文字简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几社的话,是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一个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那时杰出的人物有夏完淳,真的算是杰出的少年民族英雄和早熟作家,14岁参加抗清,牺牲时年仅17岁,其诗歌《细林夜哭》哀悼老师陈子龙,散文《狱中上母书》都悲壮感人,堪称千古不朽的杰作。
因此我们现在才说作为一种源自于民间的文学样式,散曲在元代十分兴盛,而在明代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从题材开掘到艺术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比起曲调清新自然、语言浅俗活泼的元代散曲,明代散曲有脱离民间本色而文人化的趋向,特别是明中叶以后,词藻化、音律化的现象比较突出。
从作家的地域分布和风格特征来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大多豪爽雄迈、质朴粗率,南派则清丽俊逸、细腻婉约。
民歌创作在明代形成繁荣的局面,尤其是自明代中叶以来,南北地区广为流行。
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以及一些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推动着民歌创作的发展。
不少作品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明代散曲创作总体上处于盛而不衰的状态,作家人数众多,创作数量可观。
而在不同阶段以及具体作家身上,发展状况与创作风格又各有特点。
像是弘治、正德年间,散曲创作开始走向兴盛,作家不断出现,像北方的王九思、康海,南方的王盘、陈铎等人,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王九思和康海分别有散曲集《碧山乐府》、《沜东乐府》,两人同为前七子文学阵营中的成员,政治上也有相似的遭遇。
王、康去官后常在一起游处,他们的不少作品写到了解官后放情任性的生活态度,以畅抒胸中块垒,风格雄爽质朴,浑厚跌宕,体现着北方作家豪放雄迈的创作特征。
与王、康创作相比,这一阶段以王盘、陈铎等人为代表的南方散曲家的作品,内容则显得较为广泛,风格大多清丽俊逸。
并且需要跟大家说一下,要知道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努儿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王朝,定都兴京。
到了明崇祯九年,努儿哈赤的第四子皇太极就改国号曰清,定族称为满洲。
继续阅读
此后明崇祯十七年,李白成攻入北京,明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
当时皇太极已死,其子福临即清世祖继位,改元顺治,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便乘机入关,以明降将吴三桂为先导,镇压了李白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取得了中央政权,并随即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可以说这时民族矛盾很尖锐,汉族地主阶级内部拥满和反满的斗争也十分激烈。
于是清统治者采用礼葬崇祯帝后,升级擢用降吏和不改变汉人服制等项措施,来分化汉族地主阶级;同时发布赦免罪犯、蠲免粮饷,等项告示,企图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然而,在清初四十年的时间里,反清战争仍在不断地进行。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是人民反清斗争中最惨痛的历史。
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抗清军坚持最久,在广西、云南等地由李定国领导的抗清军到康熙元年才告失败,由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抗请政权,则一直坚持到康熙二十二年。
也就是说直到康熙时清朝才最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村经济的措施,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