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所造成的社会***。
如20世纪20年代以“四大名旦”为领袖的男旦第二次走红则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所张扬的理想主义和个***的派生物。
另外,中山大学程宇昂的博士学位论文《明清士人与男旦交往研究》对明清两代士大夫与男旦交往的历史进行了细密的梳理。
他揭示了明清男旦演员、倡优合一的身份以及兼具女性优伶以艺娱人与以色事人的双重功能,并论述了士人与男旦交往对演剧环境和戏曲艺术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士人的鼓吹为戏曲表演聚集大量人气,演员的文化修养、演艺水平亦在与士人的交往中有所提高)等。
而对优伶与男风现象的研究,亦有一些成果。
像是施晔《清代名伶三曲述略及士优男风文化解读》一文以《王郎曲》、《徐郎曲》及《李郎歌》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清代士优男风文化独具一格之特质,认为流行于清朝士宦中的男风,揉进了特定时代的政治因素、审美心理及民族情感,相
较于明朝少了一份粗俗和肉-欲,多了几分雅致和深情。
日本学者村上正和的《嘉庆道光年间的士大夫与优伶——以“状元夫人的故事”为中心》一文归纳了乾隆年间高官毕沅和男旦李桂官、李符清和男旦陈银官,道光年间黄镜生和男旦黄联桂、杨懋建和男旦双桂等士优关系。
认为明清两代优伶虽一直是“贱业”,但从明到清其间的关系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即清代的士大夫为了交往而唤来优伶,优伶为了生计而依靠士大夫,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由隶属而变成“戏场性”的关系。
此外,如《清代法律视野下的男风现象》一文从法律角度对男风现象进行了探讨,亦关涉到优伶;《古代男子缠足习俗一瞥》一文从风俗史的角度对男优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描述。
《品花宝鉴之男风研究》和《男性情爱的想象与期待——论品花宝鉴》则以《品花宝鉴》一书为中心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一般的戏曲史着作或专门论着、论文中论及优伶时的主要着眼点之一便是优伶与戏曲发展
风貌的关系问题,而这一问题事实上涵盖了这样几个层面:一是优伶的戏曲创作,二是优伶的
理论建设,三是优伶活动对戏曲发展风貌的影响,四是优伶作为文化现象本身对戏曲特性形成的影响。
关于优伶的戏曲创作,如上已述的李春祥《元杂剧史稿》第十一章《张国宾及其他艺人作家》便重点介绍了当时的戏曲艺人张国宾创作的《合汗衫》、《薛仁贵》两部杂剧,并总结了其优伶身份对其创作平民性特征的影响。
继续阅读!
另外季国平《元杂剧发展史》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第三节《演员作家“鼎新编辑”》中侧重介绍了艺人的实践在杂剧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由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所言“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鼎新编辑。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至今乐人犹宗之”一句总结了元杂剧形成之初这位重要艺人的贡献。
其一是对注重念、作、打的院本的“鼎新编辑”;其二是元杂剧“幺末”形态初创时期的重要演员(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中“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衍耍和”);再次通过联姻结亲、演艺传承影响后代演员如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在杂剧形成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而关于优伶的理论建设,诸位学者主要围绕《明心鉴》(又名《梨园原》,《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第九册所收,标为“清黄幡绰等着”)这一梨园传本的理论着作展开探讨。
还有俞大纲《戏剧纵横谈》中《中国第一部记舞台表演方法的书——明心鉴》一文对其进行了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