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规矩与由来(2 / 8)

买宋 参见大总管 5478 字 3个月前

间上的先后,但彼此并不存在渊源关系。”

同样是对渊源的探讨,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一书则另辟蹊径,从优伶在戏剧起源中所起的作用入手,在对古代乐官制度和功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乐官与戏剧起源、戏剧形成、戏剧表演、戏剧音乐等各方面的关系。

另外,有两篇论文亦对优伶溯源问题有所关涉。

敬晓庆《古优名考》,对优、俳、倡、伶四类古优之命名及各自擅长之伎艺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认为后来古优诸名的混杂趋同是优、俳、倡、伶等各种古优伎艺相互综合的必然产物。

而这也开启了从古优向传统戏曲演员的转变之门,以及古剧向古典戏曲的演进之门,从优伶史之角度出发勾勒戏曲史之发展,得出结论新颖独到。

刘成荣《瞽史、音乐与左传口传说》一文认为春秋时期瞽的地位日渐衰落,近似优伶由此得出结论曰从瞽史口传来讨论《左传》之成书似不妥当,与优伶史有一定的关联。

对古优行状的记述与评介多基于对《左传》、《谷梁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以及一些笔记中所保存史料的爬梳。

继续阅读

戏曲通史着作中多开篇便言及此,如徐慕云《中国戏剧史》,其卷一题即《古今优伶剧曲史》,第一章《周秦时代之优伶》和第二章《汉魏之优人》详述了戏曲发展前史时期先秦至汉魏的“优人”传统,论及《国语》所载优施、《史记》所载优孟、优旃之出言无忌讽诵教化之功。

以及《汉书》、《史记》、《鸡肋编》、《西京杂记》等所载东方朔、傀儡戏、角抵戏以及男伶扮女角等情况,谈到了关于早期优人诸多方面的问题,给后世学者带来了和那多启发,但惜其所探未深。

吴国钦《中国戏曲史漫话》第一节《先秦的优伶》从《诗经-宛丘》中的振鹭说起中国最早的“戏剧演员”,接着又说到优孟、优旃讽谏的故事。

另外,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上)均论及古优,但因这几部戏曲史皆是以戏曲文本为重,故对优伶这一问题的探讨也仅止于资料梳理与简介,未展开论述。

谭帆的《优伶史》第一章《优伶的起源与流变》第二节“上古宫廷女乐”据《管子》、《墨子》等对夏桀“女乐三万人”的记载,认为优伶群体在此时已繁盛,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传统各在奴隶社会就已奠定。

第三节“先秦古优”则主要述及“优谏”传统的形成,但同时指出娱乐仍是优伶的本行。

第四节“汉魏百戏艺人”论到汉代优伶所面对的观众已扩大到广大民众,出现了职业性的表演从业人员,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伎开始盛行及其悲惨境遇等问题。

还有2009年出版的李平君编着的《优伶》一书,是康保成主编的古代社会群落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丛书编着的立意虽然颇高,但这部书的内容却显得单薄平庸,其第一章《优伶的历史源流》亦涉及到关于优伶历史的梳理,但多直接移用谭帆之作,无甚创见,或许与该丛书的性质有关。

包括孙崇涛、徐宏图的《古优概说》以及《戏曲优伶史》中《周秦古优》、《汉魏六朝俳优与散乐人》两节亦依据这些材料梳理了古优的活动情况,兹不赘述。

对隋唐优伶的概括性研究,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胚胎》之第三节《隋唐歌舞与俳优(589年至959年)》中所述已详。

作者根据《隋书-音乐志》、《太平广记》等史料,认为“隋代的俳优好像也只是夹在歌舞里面的伎人,并没有单独的地位,没有突出的表现。”

而关于唐代俳优作者则花费很多笔墨,从唐代的音乐写起,钩沉了“代面”、“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