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戏曲演绎(2 / 7)

买宋 参见大总管 4675 字 3个月前

性观众和读者戏曲接受的意义,认为意义在于激发女性的自觉意识、强化女性的自主意识和提升女性的主体意识,揭示了戏曲的社会功能在女性身上的体现。

对《牡丹亭》的接受尤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李祥林教授的《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从心理分析层面研究女性读者的接受。

张筱梅教授的《论才女读者群对牡丹亭的接受》将女性对《牡丹亭》的阅读称之为“卷入式阅读”,即一种感性的、情绪化的阅读体验。

而董雁教授的《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的《牡丹亭》接受》在分析女性阅读接受的文化语境的基础上指出女性阅读是一种深度的生命体验,是在一种想象性、替代性的满足中找到情感的宣泄与慰藉。

以上几篇对于女性读者接受的研究体现了女性作为戏曲接受群体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是接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

还有的话,就是对文人评点的研究了。

大家都知道,评点是阅读接受的一种主要的方式,属于引导式的阅读。

戏曲评点由明嘉靖、万历年间的徐渭、李贽首开风气,其后影响逐渐扩大,尤其明晚期出现了多种“李卓吾批评”“玉茗堂批评等”戏曲评点本,很多剧本经过文人士大夫的评点,精神主旨得以阐发,艺术精微得以剔抉。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今人对于戏曲评点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专着仅发现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一部,该书从戏曲评点之兴谈起,记述了明代戏曲评点的版本形态和批评功能,并分析了明代三大署名系统各自的特点与得失,在第四、五章重点探究了明代戏曲评点的理论贡献和批评价值。

该书理论架构可以分为两大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论,也就是从宏观上对戏曲评点的版本形态、批评功能、理论贡献、批评价值、历史定位等作了论述。

第二个层次是个案分论,即按李卓吾评本、汤显祖评本、陈继儒评本等三大署名系统与《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等三大名剧的评点为框架,对明代最主要的一些戏曲评点家与评点本作了考论。

这两大层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关明代戏曲评点问题的理论体系。

全书的研究视野开阔,作者研究的重点虽是明代的戏曲评点,但其视野却并不局限于明代,如对明代以前的文学评点对明代戏曲评点的影响以及明代前期无戏曲评点的原因作了探讨,又对明代戏曲评点对清代戏曲评点的影响作了论述。

故书名虽为《明代戏曲评点研究》,而书中所论实包涵了整个古代戏曲评点。

同时需要说明,这部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史料翔实,对明代戏曲评点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挖掘。

另外,作者在最后附录了《明代戏曲评点本目录》与《明代戏曲评点本评语选辑》,具有独立的史料价值,为学术界对明代戏曲评点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像是吴新雷的《明清剧坛评点之学的源流》中同样首先追溯了评点学的渊源,认为最早应始于汉代的章句点刊,唐人继承发展,至宋朝则又点又批。

而扩张到戏曲领域则出于明中叶李卓吾的推动,继而对李及其后的评点家如汤显祖、王思任、臧懋循、冯梦龙、金圣叹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总结了各自的特色和不足,是对明清以来评点家进行的一次较完备的研究论述。

此外还有重点对某位评点家及其某一评点本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涂育珍所做《试论明代汤评本的戏曲评点特色》一文,是抚州市社科项目“汤显祖戏曲评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该文章首先分析了大量汤评本出现的原因。

既在于汤显祖本人在戏曲界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