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别具特色(2 / 5)

买宋 参见大总管 3228 字 3个月前

,典故用得恰到好处,该店从此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相反,同是理发店,有的对联却使顾客望而却步:“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结果顾客再也不敢上门理发,铺子很快倒闭,可见对联广告的威力。

而且需要说明,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印刷业有了更为明显的进步和发展,雕版印刷在规模、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各种派别和风格的雕版印刷应运而生。

同时,由于社会对书籍需求量不断增加,书市生意兴隆,所以书商特别活跃,纷纷与儒生、士大夫合作,出版了大量“文编”、“文选”之类的书籍。

包括各地书商及印刷业经营者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知名度,常利用各类书籍的插图及首尾来做广告,以此来推销自己印刷的各类书籍。

如公元1498年(明弘治年间)的刊本《奇妙全相西厢记》的底页上就刊印了书坊广告:

……本坊谨依经书重写绘图,参订编次大字本,唱与图合,使寓于客邸,行于舟中,闲游坐客,得此一览始终,歌唱了然,爽人心意。

这则广告文字简练,表意清晰明确,而且运用情感诉求,描绘了看这本书的悠闲场景,让人对该书坊有一种亲近感,很有说服力。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书籍上印制相关书籍广告的做法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

“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其牌记亦谓之墨围,以其外墨栏环之也。又谓之碑牌,以其形式如碑也。元明以后,书坊刻书多效之。”

这类牌记的作用,除作广告宣传外,还可以使后人对这部书的版本及流传情况多了一些了解,也起到了信息传播的作用。

除书籍广告之外,清代的木版年画也是当时颇为流行的印刷广告形式。

年画多以民间故事人物、戏曲人物为题材,还有福、禄、寿、禧等字画。

这些年画色彩艳丽,生动逼真,民间艺术气息浓厚,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许多商业广告就运用年画这一形式深入民间,广泛张贴,或用于房间布置,装饰点缀,收到了很好的商业宣传效果。

有的商人还利用木版印刷品来做商品包装,如苏州桃花坞出土的“四时名点”包装装潢画中,叶德辉所着《书林清话》卷六《宋刻书之牌记》

绘有《失街亭》的戏文和插图,十分精致典雅,这也达到了包装广告的效果。

包装广告自古就有,如韩非子嘲笑的那个“买椟还珠”人所买的“椟”就是包装。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楚国珠宝商人为了将“珠”卖个好价钱,便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盒子,将盒子熏了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又装饰上珠玉、玫瑰、翡翠。

而买珠的郑国人却只买了盒子,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他。

虽然这则寓言原意是批评这位珠宝商人很善于卖盒子,而不善于卖珠宝,但从现在常说的广告包装意识来看,他可以算得上是当时颇有头脑的“广告人”,而那只椟也可算是当时包装广告的精美之作。

到了明清时期,各行各业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包装形式和惯例,这是在长期商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已被人们所公认。

人们只要拿着某种包装好的货物在街上一走,旁人便能立刻知道里边包的是什么东西。

而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是中药店的包装了。

在当时,汤剂的药味绝大多数采取分包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