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99年三月戊辰,荆湖南、北路方始置两使。
新制的推行是有反复的。淳化四、五年993年-994年间,为了提高三司的效率、杜绝舞弊现象,置三司总计使及左右计使等,依唐制分天下郡县为10道,即河南、河东、河北、关西、剑南、淮南、江南东西、两浙、广南,在京东者属左计,在京西者属右计,但仅推行1年就“以非便罢”。
不过,此时的10道已与唐代的十道迥然不同,而更近似于至道十五路之制。
它比后者少京东、京西、荆湖南北、福建5路,这样,河南道可能统辖京东、西两路,而江南两道除江南东西路外尚统辖荆湖路之大部,福建路则属两浙道。
10道所辖过大,于事不便,故推行不久即废罢。但从文献来看,淳化末,并未见关西道、剑南道、河南道及其转运使之记载,因此颇有可疑之处。
至于《太平寰宇记》所列13道,我以为它只不过是1个地理区划,并未行用。
试想从中唐以来所施行的即是方镇体制下的道州县制,宋初绝无可能割断历史,断然行用唐朝前期的旧制。
宋代路制所管辖的是宋朝实际所控制的疆域,但宋初统治者绝不会就此表明他对沦陷于辽、夏诸国的汉唐故疆统治权的放弃。
宋初统治者是如此,五代统治者也是如此,因此,五代后唐长兴三年重新调整十道顺序,乐史太平兴国年间撰写《太平寰宇记》以13道为纲,主要表明本朝是代唐而兴的正统王朝和收复汉唐故疆这样1个理念。
继续阅读!
当然乐史在编撰《太平寰宇记》时,也需要依据1个长期稳定行用的行政区划来编次舆图,而此时恰恰又是路制调整最为频繁的时期,新制既不可用,故不得不借用旧制,在后唐确定的十道的基础上,分剑南、江南、山南为东、西两道,以13道为纲,编次《太平寰宇记》。
不过到了真宗以,后北宋转运司路就有所演变了。
因为太宗末年至真宗初年,川峡地区连续发生了王小波、李顺及王均为首的两次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起义和兵变,为了有效地发挥国家机器的职能,咸平四年三月,距王均之乱被镇压仅5个月,宋王朝即吸取教训,以“西蜀辽隔,事有缓急,难以应援”为由,遂“分川峡转运使为益、利、梓、夔四路”。
四月,“又虑漕挽者各司其局,失均济之义,庚申,命知益州、右谏议大夫宋太初兼川峡四路都转运使”。
同样,江南路亦因辖境辽阔、不便转运使按巡,于天禧四年1020年四月,分为东、西两路。
全国因此就分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等十八路,这是有宋一代行之最久的行政区划。
景德1004年-1007年时,开封府所属17县命朝臣提点,谓之“开封府界”。
皇佑时1049年-1053年,贾昌朝以“汉唐都雍,置辅郡,内翼京师。
国朝都汴,而近京诸郡皆属它道,制度不称王畿”。
因此,他建议“析京东之曹州、京西之陈、许、郑、滑州并开封府,总四十二县为京畿”。
五年十二月壬戌,遂诏以5州为辅郡,隶畿内,置京畿转运使。
但至和二年1055年十月己丑,为防范宦官攫取兵权,诏罢京畿,恢复府界。
“其陈、许、仁宗时,京畿路的存在,尚不足两年。”
“嘉佑四年1059郑、曹、滑各隶本路,为辅郡如故”。
此后,益州复升为成都府。而益州路也因之同时改名成都府路。至此,仍为天禧十八路之制。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