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各族反抗,客观上使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反抗清统治中加强了联系。
清后期,统治日益腐朽,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狼烟四起,边患频仍,民族危机加深。
继续阅读
在内忧外患交相逼迫的情况下,在患难与共的斗争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联合,加强了各民族的凝聚与融合。
我国历史上突出的民族融合时期有三次。
当然,中华民族在古代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三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像是三次大分裂,分别是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不断进行混战,导致分裂,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和唐朝中期以后藩镇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形成五代十国的短期分裂局面。
以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激化,形成北宋、辽、夏对峙和南宋、金、蒙古对峙的分裂局面。
四次大统一则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的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而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个高潮是。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
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至于民族融合主要途径,生产斗争促进融合,
联合斗争,阶级斗争促进融合各族人民共同反压迫反剥削斗争: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反西晋的斗争,反前秦的统治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社会改革促进融合统治政权强制推动:秦始皇移民于边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
还有“和亲”促进融合政权间的友好、和好: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
当然也少不了战争促进融合,国家统一促进融合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汉、唐、元、清的大一统局面等
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等。
民族间的杂居、通婚:元朝民族分化政策中的“汉人”等。
通贡,指贡品赏赐,如:靺鞨对唐朝纳贡,宋送给辽、西夏、金岁币。
边疆贸易,如: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
会盟,如:唐蕃会盟,澶渊之盟。
册封,如:唐对西突厥、回纥、南诏首领的册封,清对西藏喇嘛教首领的册封。
设机构管辖,如: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宣政院、理藩院、驻藏大臣等机构的设置。
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