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古代算学的没落(3 / 4)

买宋 参见大总管 2338 字 3个月前

被划分为奇技淫巧。

从西周开始,就有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世家,人称“冯相氏”、“保章氏”,一手好算法世代相传,遇到识货的天子就有当官的可能。

史料可考的有一位北魏时期的殷绍,北魏文成帝年间,任算生博士。

真正设立科举制度则是到了隋朝年间,虽然此时数学依旧并未被列入专门的科举项目,但是在国子监中也开设了算学。

而到了唐朝,数学帝们的春天终于来了!

在唐朝的显庆元年656年,唐朝统治者专门下诏国子监开办了数学专科学校——“算学馆”,招收学生三十人,设置算学博士和算学助教主持日常教学工作。

这样,国子监内就有了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六个学馆。

政府甚至还让当时的算学大神李淳风专门编订了十部算经,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术》,统称《算经十书》,作为官方教材。

让数学入科举,数学过关就可以做官,这在当时,可说是开了世界之风气。

尽管那时数学还不是很发达,但先把架子搭起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沿袭、发展到今天,难保不让中国成为数学大国,进而推动与此相关的科学进步。

更甚至,说不定几个诺贝尔数学奖、物理奖都到手了。

但奇怪的是,到了晚唐,明算科考试就基本停止了。

本有可能大踏步前行的数学科目,在中国戛然而止,此后只靠几个民间数学爱好者支撑。

而停考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应试的人太少。

之所以如此,便是数学在科举科目中地位太低了,连武举都不如,基本没什么出路。

要知道国子博士的官阶是正五品上,算学博士的官阶却是从九品下,是官阶中最低的一级。

因此期间,算学馆是停了又开,开了又停,没有个连续性,学生们也觉得没意思,老师才是从九品的芝麻官,学生还不得憋到二十品去啊!干脆另谋出路吧!

所以报考算学和明算科的学子越来越少,这个科目也是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因此到了唐朝晚期就已经基本消亡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唐代明算科是最不受重视的科目,但是作为唯一将算学列入科举常科的朝代,唐朝在中国古代仍旧是对数学最重视的朝代之一。

继续阅读!

到了宋朝的话,就赶更惨了,因为它的科举中根本就没有明算一科。

但是,大家就不要因此以为,宋朝的数学就是个渣渣,弱的一批,其实不然,以今天的角度来看,宋朝对数学人才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要超过唐朝的。

因为比起其他时代,宋朝有一个显着的不同,或者说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宋朝比较重视工商业,所以经济空前繁荣。

宋朝位列部堂高官甚至当朝宰执的官员,都不乏商人出身。

很多重要发明都出现于宋朝,如用于观测天文的自动计时机械仪器水运气象台、能够测出磁偏角和辨明方向的罗盘、活字印刷书、水密船舱、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等。

自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理工人才自然为社会所需求,因而有相当多的宋朝官员是理工大家,其中甚至有类似苏颂(与沈括是同期官员)这样做到宰辅的大科学家。

到了宋徽宗时,应多年内部需求,宋朝后来复设算学,在靖康元年又复加强。

当时的算学平民和在职官员都可以选入习业,算学占经以试,取士之法和太学上舍类似(大体上为免试推恩,直接授官),三等推恩,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