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现代新闻的雏形(3 / 4)

买宋 参见大总管 2239 字 3个月前

了,连邮局都没有,进奏官受托打探到消息后,路迢迢,水长长,怎么传递回来呢?

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在那时,普通老百姓要想给外出经商或“打工”的家人写信,只能打听一下街坊四邻有没有人也去往同样的地方,托他顺便捎上,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但官员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了,朝廷顾念官员在外不易,允许他们的家信可以通过驿站传递,于是,进奏官就把私下写成的“消息稿”伪装成书信的形式,通过驿站兵丁的传递,一程程送到岭南。

到了南宋时期,这样的做法成了“公开的秘密”,很多时候,官方的报纸还没上路呢,重要的消息就已经在地方上传开了。

这是地方大员们想早一点了解时事动态的办法,可以私下请进奏官帮帮忙,可如果是商人想要了解时事动态,又该怎么办呢?

当然还是找“线人”啦!

因为在那时,商人做生意可不像现在,一个人也能单打独斗,在那时,几乎没人能离开行会,所以才有什么徽商,晋商等闻名遐迩的大商会。

而这些行会的首脑又与大大小小的官员有许多交道,找几个“线人”打探一下,不是什么难事。

官员私下知道的消息,打探起来相对困难,但官方报纸上的消息,要打探就要容易多了,这其中自然也免不了要“意思意思”一下,至于这“意思”的代价,就要视打探的难度而定了。

而这打探消息要支付代价,打探来的消息,不仅对自己有用,对别人也有用,凡是有用的东西就值钱,那干吗不用它赚点钱,把打探的成本收回来呢?

再说了,线人也有自己的圈子,圈子里的人想挣点钱,于是,现代“报人”的先驱就应运而生了。

他们把打探来的消息集合在一起,套用“朝报”的形式,直接编成了一张张报纸,这些报纸从采访(打探消息)、编写到发行,全都是由民间力量完成的,故而被历史学界认为是民间报纸的先驱。

不过,“小报”二字是后人的称呼,当时,它就挂着“朝报”这个响亮的名头,只不过是“山寨版”的而已。

虽说有一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但作为一种销售策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并且,虽然是山寨版,可是随着“小报”的及时准确性远超官报,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到最后竟渐渐的快要干死正版了,这可以说是盗版干死正版的第一先例了。

继续阅读!

比如宋神宗熙宁二年,监察御史里行张戬言:“窃闻近日有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印卖都市。”“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印卖都市。”

由此,许多官员都看不下去了,开始猛烈抨击“小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抢了他们的生意。

可小报却依旧无动于衷,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禁止不了的,“小报”是越来越红火,甚至还出现了私人报社。

如《宋会要刑法志》记载:“访闻有一使臣及合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

“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

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这就足以说明宋人私家小报比公家大报还受人民欢迎。

这都是因为“小报”内容大胆,传播迅速,时效性强,与官报竞争具有优势。

甚至在宋钦宗靖康二年,还出现了报童这一职业,有记载说:“凌晨有卖朝报者,并所在各有大榜揭于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