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的江山社稷,让国内百姓生活的大多安居乐业,免于刀兵战火,真的算得上是十分不错了。
这也是宋朝帝王帝王的高明之处,虽然他们很多都是艺术家,并不擅长于治国,贪图享乐,可是却能奉守祖宗国策,以此来治理国家,延绵国祚,不至于短命而亡。
虽然其他的朝代也有国策,但后代都并没有好好遵守,或者说,该遵守的没有遵守,不该遵守的却偏要死脑筋的遵守,才引发了朝代的灭亡,不得不说,令人唏嘘不已。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国策,还绞尽脑汁的专门写出了一部《皇明祖训》,用来约束后世子孙按照他的想法来治国。
可结果呢?
抱歉,并不如意,如果说宋朝的皇帝是艺术家太多,那么明代的皇帝就是奇葩太多,各有各的想法,劳模,战争狂,恋母控,修仙者,财迷,木匠等等等,祖训几乎成了摆设。
像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祖训,朱元璋曾在皇宫内竖立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还特别定下了规矩“内宦不得识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元璋有感于汉、唐的宦官专权而制定的祖训。
可这一国策在他死后也就是亲手带大的孙子建文帝坚持执行了四年后,到燕王朱棣夺位便基本被无视了。
因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得到了包括南京皇宫在内里里外外太多太监们的支持了,相当一部分太监在朱棣的上位过程中立有大功,比如七下西洋的郑和在靖难之役中就立有军功。
所以从朱棣朝开始,太监就有极大的权势了,可以出外监军,还出现了像郑和一样的掌握着数万水师纵横南洋。
也是在朱棣时期,出现了东厂这样的由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太监集团从此走向大明朝的政治舞台,太祖祖训几乎被无视。
当然,朱棣还算比较像朱元璋,精力旺盛,治国能力也比较强,大事小事基本上一把抓,并没有如何重用太监。
可到了他的孙子明宣宗开始,就不行了,毕竟皇帝也是人,不是铁人,没那么猛了,已经无法独立处理庞大的事务,除更多的依靠内阁处理政务外,还公然打破朱元璋制定的“内宦不得识字”的祖训,在皇宫中设立“内书堂”,收容十岁以下小太监数百人,让饱学的翰林院学士当这些小太监们的老师,教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对太监进行文化教育。
等这些小太监们学成后就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这就为太监干政埋下了隐患啊。
至此,因为有皇帝的大力培养,此后明朝的太监大多都通文墨,晓古今,文化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继续阅读
而明宣宗设立的“内书堂”也成为定制延续下来,直到明亡。
从此,朱家后代皇帝们为了不用事必躬亲,轻易的就敲碎了朱元璋严厉禁止的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自己定了一套更方便的规则。
太监集团得到了皇权的支持并走上政治舞台后,可随着朱家皇帝一个比一个怠政,炼丹的炼丹,敛财的敛财,做木工的做木工,太监们可谓是如鱼得水,他们掌握着帮助皇帝批奏折的权力,掌握着京城内御林军的统辖权,还掌握着高于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因此终明一朝,太监的权力和对皇帝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内阁辅臣,先后出现了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一批能影响到天下大势的权监。
他们对于明朝政治局势的影响深入到方方面面,而且大多数太监都不是什么好鸟,祸国殃民,搞的民不聊生,其中佼佼者有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势滔天,堪比皇帝,折腾的明朝差点老早就嗝屁。
对此,如果老朱泉下有知的话,也不知道会不会气的从棺材里蹦出来,活活掐死这些不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