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许泽轩的计划(3 / 4)

初唐奋斗史 梅花糕儿 4604 字 2020-06-30

,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杀。玄宗则自责修德不够,致遭天谴。他询问臣下们的意见,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于“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

他派遣御史,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却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拒绝御史执行任务,姚崇大怒,牒报若水,如若听任蝗虫食苗,导致百姓饥饿,要对后果负责。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唐朝,有人相信天人感应一说,有人则支持灭蝗。

许泽轩作为后世人,自然更倾向于后者。

然而灭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某些媒体的报道,前几年俄罗斯发生蝗灾时,都要像中国求助。

21世纪的大国,尚且无法有效的消灭大规模的蝗虫。

许泽轩只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更是有限。

他没有能力生产农药,更无法推广农药,像后世那样,通过直升飞机喷洒农药。

所能做的,只是提前把蝗灾的事上奏朝廷,并把明朝名臣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归纳历代的除蝗方法,通过奏折的方式,奏于李二陛下。

徐光启提到的方法共有两种,治标和治本。

治标包括北宋淳熙年间敕令,命官民及时上报蝗虫情报,违者受杖责处分;对因穿掘、扑打捕蝗损伤苗稼的,给予免税和赔偿;实行以蝗易粟,鼓励民众捕捉蝗虫;提倡食蝗等。

治本方面包括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发动农民割草,晒干后既可作燃料,又清除了蝗虫产卵的场所;

春夏间发动捕捉蝗卵,捕卵一石,可减少蝗虫百石;干卵一石,等于减蝗千石。

对捕卵后残存的初生蝻子,预掘长沟,每隔一定距离掘沟一条,发动农民敲锣,驱赶,蝗蝻受惊,跳入沟内,即以泥土填入掩埋。对漏网的成虫飞蝗,用绳兜兜取,布袋盛贮,拿去换粟。

最后,在蝗灾过后,还要检查冬月有蝗虫产卵处。再得除子,冬闲除子一石,可敌治虫千石。

又鉴于蝗虫不食芋、桑、菱芡、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可以多种这类作物,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

以上的方法可以说已经相当周详,然而李二看到奏折之后,具体会做出什么样的表现,是会予以采纳,还是会将之丢在一旁。

这些,许泽轩都不清楚。

所以他还做了第二手准备——养鸭。

历史上自南京浦口至徐州一带,处于洪泽湖和微山湖蝗虫滋生地带,蝗灾频繁,形成了以蝗蝻饲鸭的传统,有专业的鸭户领导放鸭,犹如蒙古草原的放牧牛羊一样。

据调查,一只大鸭一天中能吃掉蝗蝻两斤,则一千只鸭每天的食蝗量达两千斤之多,当地的蝗虫虽然年年滋生,也就难以成灾了。

许泽轩了解过这个典故,知道鸭喜欢吃蝗虫,这才生出了养鸭的想法。

只要家中开一个鸭类养殖场,一年就能吞食掉不少蝗虫。

当然,养鸭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投入的。

他最初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做好事,可如果能够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为自己增加一笔收入,这无疑更加完美。

这年头,虽然也有很多人吃鸭,但鸭的真正吃法,还没有被彻底开发出来。

咸水鸭、烤鸭、板鸭,这些在后世十分流行的吃法,在初唐时期,还没有能够得到普及。

所以,他在忽悠程咬金等人跟自己一起养鸭的同时,也并没有闲着,同时还在不断地尝试,把后世那些流行的吃法,带到这个年代来,让自己家养殖场养的鸭,更有销路。

“关中的府兵,都是富农,柴绍等高级将领,也都是不缺钱的主。如果我能让这些府兵,和军中将士,都爱上吃鸭,以后我家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