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章 一百万(2 / 3)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来说,在清末民初的影视剧,尤其是涉及到有土匪抢劫的情节当中,经常会出现“黄花鱼”这么一个词儿。

不过这里的“黄花鱼”可不是真的指黄花鱼,而是指金条。

再比如,眼睛不叫眼睛,叫“招子”。

小伙儿不叫小伙儿,叫“伢子”。

姑娘不叫姑娘,叫“豆儿”。

劫财不叫劫财,叫“剪镖”。

官府更是不能直接称呼,那得叫“鹰爪”。

而现在早就被人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结梁子”“瓢把子”这类词儿,切实也就是人们熟识度最高的黑话切口儿罢了。

可就算使用的是如此“超常规”的手段,然而说来说去,这名中年男子干的仍然是见不得光的买卖。

既然如此,哪怕是已经有了他的联系电话,不过却也绝对不会像普通人那样你好,我是谁谁谁,我有点儿什么事儿想找您商量这么个常规路数儿来的。

所以想要联系到他,或者说是取得他的认可的话,切口儿这个环节就显得十分的顺理成章了。

于是当听到臧文军这么一说之后,户新光顿时就是一拍自己的大腿,“对呀军子,我也正想到这儿呢,你说像他这种买卖,那绝对不会像是去商场里买东西那么直来直去的。”

“要是谁想和他联系就能联系上的话,那也太没有安全保障了。”

听到户新光认可了自己的推测,臧文军显得也是十分的兴奋,“对对对,我就是这么考虑的。”

大方向既然已经锁定了下来,那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对简单的多了。

于是想了想,户新光忽然出神儿的说道,“军子,那你说,刚才电话里那个年轻人说的‘坐几路车来的’,指的是不是……引荐人之类的?”

臧文军也不是傻子,要不然现如今能混成老板?

于是当即就顺着户新光的话茬儿说道,“也就是说,他刚才其实是在用黑话问我们,我们是通过谁的介绍才知道栾先生的?”

户新光立刻就兴奋的打了一个响指,“对,一定就是这样儿的。”

“你想啊,他这种见不得光的买卖如果没有一个引荐人介绍客户,而是大明大放的打广告的话,那岂不是傻不拉几的等着警察找上门儿来呢嘛!”

“所以他问我们是‘坐几路车来的’,十有八九就是问我们是通过谁介绍来的意思。”

切口儿的问题终于搞明白了,不过新的问题接着又来了。

因为两个人别说是什么引荐人了,除了知道这个神秘的中年人姓栾,是九沙省的,以及他的手机号码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于是想来想去,户新光最后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臧文军的身上。

“不过军子,这么说来的话还是得靠你了。”

不用多问,臧文军一听就明白户新光这话里的意思了。

因为只有臧文军因为业务的关系,当初和这个中年人有过直接的接触,而户新光,也仅仅只是听臧文军说起过而已,见都没有见过一面。

所以在推测出了要想和这位栾先生联系上必须得有一个引荐人的前提下,也只能让臧文军凭着当初的这点儿“老交情”来碰碰运气了。

臧文军也是个痛快人,何况今天这事儿又是自己的拜把子大哥,于是组织了一下儿措辞之后,臧文军拿起手机就再次的把电话给打了过去。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接电话的这个年轻人虽然语气冷的跟冰似的,不过耐性倒还说的过去。

起码在看到已经被自己给“婉拒”了一次的号码再次打过来的时候儿,居然没有直接挂掉,而是真的又接了。

不过接是接了,可是接通了之后却没有一句话,就这么无声的沉默着。

似乎那架势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