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之为“护圣功臣”,根据功劳大小分为三等。
第二种类型为:前线剿倭军官、奔赴天朝请兵救援、筹措兵粮的臣子。这一类被封为“宣武功臣”,也根据功劳大小分为三个等级;
第三种类型为:以平定李梦鹤之乱为首的臣子。将他们分为靖难功臣,依旧根据功劳大小分为三等。由于李梦鹤之乱与本书无涉,根本没机会发生,故此事不必多说了。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可以看出,积极推动李昖“内附”事件的李恒福被列为护圣功臣第一等,郑崐寿同为第一等,他们俩也是唯二的两位“一等护圣功臣”。
李恒福不必说,郑崐寿亦曾积极护送李昖至义州,在战争期间曾担任“请兵陈奏使”、“迎慰使”、“接伴使”、“谢恩兼辩诬陈奏使”等,作为使节为大明与朝鲜之间顺畅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昖曾对他予以表彰:“今此讨贼,专由天兵。而天兵之出,由于郑崐寿之陈奏”。此外,洪进、李山甫等在李昖赴义州之时也曾坚定地伴随左右,因而被录为二等功臣。
继续后面更精彩!
此时,李昖大加赞赏当年义无反顾支持自己“内附”明朝的廷臣,向当年反对自己“内附”的廷臣发难。此时西人党的俞泓不断受到台谏弹劾,究其原因便是当年在“播迁”与“内附”事件中违背李昖意愿。
在李山海首倡北上“播迁”之时,俞泓表面极力反对,而暗地里却“令家人避兵而外”,李昖据此认为其人狡诈。而在“内附”之时,俞泓也表示希望跟随世子,他声称“臣已老矣,不得渡辽。从世子,恢复之后当迎驾而归”。
两件大事,此人都站在李昖的对立面,故李昖对俞泓已经是极尽厌恶。对于俞泓所言,李昖当时并未回复,但后来李昖曾批判俞泓“自行自止,殊无君臣之义”。紧接着,台谏便开始弹劾俞泓。
李昖曾询问都承旨柳根,道:“体察使俞泓论递云,其代,谁可为之?”紧接着十二月二十五,台谏便再次弹劾俞泓,又捱了一个月后,俞泓最终被夺职。
在功臣册封事件中,东人党的郑崐寿被册封为一等护圣功臣,南人党的柳成龙被册封为一等宣武功臣,而西人党成绩不佳,原来一党独大的优势宣告消失。究其原因,其实就是西人党在“内附”事件中始终站在李昖的对立面,以致于李昖重归汉阳后,立刻大力驱逐西人党官员。
再后来,西人党领袖郑澈去世,西人党要员尹斗寿不断遭遇司宪府、司谏院、弘文馆共同弹劾,南人党成员遂占据中枢各衙门,也即柳成龙成为领议政的那段时间。
不过,历史上南人党也并未得势很久,伴随着后来其领袖柳成龙被弹劾,北人党又掌握了大权。
如此朝政大权交换轮替,李昖并不是不能阻止,实因西人党与南人党先后极力反对李昖“内附”而遭到李昖厌恶,因此他最终选择扶植北人党——为什么是北人党?因为北人党领袖李山海曾首提“播迁”之事。
廷臣对于李昖“内附”事件的讨论,不仅使得朝鲜政治生态混乱不堪,君臣谏诤日益激烈,同时使得李昖与光海君的父子之间相互猜疑。
光海君为李昖与恭嫔金氏的第二子,因此在王位继承上缺少名分支持。李昖立光海君为世子有两个原因:一来是李昖的懿仁大妃并无嫡子;二来李昖当时一心一意只愿“播迁”,立光海君为世子可以分散廷臣的注意力。
而当李昖准备“内附”之时,便授意光海君分朝,命令光海君往江界组织军队进行反侵略活动。这样一来,既可以应对西人党成员不断施加的压力,又可以鼓舞士气,鼓励朝鲜百姓继续抗战。因此原历史上在大明派兵援朝后,李昖的“内附”便无疾而终。
在明军提督李如松收复平壤后,李昖迅速结束了分